|
|
|
|
|
|
|
 |
|
 |
|
地址:无锡市
电话:
网址:xxlgt.com
邮箱:
本站出售 |
|
|
|
|
|
 |
综合资讯 |
您当前的位置是:主页导航 | 资讯中心 | 综合资讯 |
|
|
|
国外钢铁工业布局特点分析 | 发布者:admin 日期:2012/11/30 点击:5372 | | | 布局调整是我国“十二五”钢铁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借鉴国外钢铁工业发展过程中布局优化战略,特对日本的“沿海布局型”、韩国的“两头在外型”、中国台湾的“临海港口消费指向型”、欧盟的“煤矿周围分布型”和美国的“从资源依托到市场邻近布局型”等国外不同和地区钢铁工业布局特点进行分析。
1 日本
1.1 日本工业呈沿海型布局特点
日本是一个钢铁生产大国,铁矿石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主要来源于澳大利亚、巴西和印度。日本同时也是世界上大的煤炭进口国,主要进口来源地为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印度尼西亚、越南和美国。其中澳大利亚是日本大的煤炭进口国,所占比重达到57%。
日本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的东京湾、骏河湾、伊势湾、大阪湾和濑户内海,这一狭长地带成为的太平洋带状工业区。这一地带仅占日本全国面积的20%,但集中了日本全国60%以上的人口和9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日本全国共有10个百万以上人口大城市,只有札幌在北海道),拥有81%的钢铁工业产值。
1.2 日本工业沿海布局原因分析
日本工业带沿海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日本发展工业的原料、燃料大部分依靠进口,产品又大部分出口,面向国外市场是战后日本工业布局的基本出发点;
第二,充分发挥岛国位置条件的优越性。日本海岸线绵长,沿海又拥有众多优良港湾,尤其是太平洋沿岸,适宜修筑巨港和深水码头,便于大型或超级货轮停泊;
第三,日本沿海地带虽已十分密集,用地紧张,但是近些年来这里由于填海造陆,已使地价较为便宜,利于投资设厂;
第四,沿海各大工业地带是日本工业、城市和入口为集中的地区,因而也是国内工业品大的消费地,使生产地接近消费地的经济原则得以实现;
第五,日本在实施发展重、化学工业方针的进程中,在沿海地区大量投资修筑公共设施和增设交通线路,从而为布局新厂提供了各种方便条件。
1.3 日本钢铁工业布局转变历程
初,日本钢铁工业布局是以原料地指向型为主,分布在八幡、釜石、室兰;后来发展为产品消费地型,主要有尼崎、广烟、小仓、船町、京浜;二战后,开始向大型海洋港口附近集中,既能生产所需的水资源,又能依靠海运条件进口铁矿石和煤炭,也方便产品出口。经过多年的空间演化,促使日本钢铁工业发展成典型的临海型布局,绝大部分钢铁企业分布在面向太平洋的带状工业区内,形成长达近1000km全世界集中的沿海钢铁工业带。
1.4 日本钢铁工业贴近用钢市场
日本钢铁工业布局演变过程与汽车、造船、石化等下游工业紧密关联。二战前,日本钢铁工业在较大程度上是服从于对外侵略扩张,而二战后在较大程度上则是服务于下游民用工业和对外出口。随着下游行业不断向海外转移,为了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同时抢占海外市场,日本国内钢铁工业也纷纷向海外转移。以新日铁大分厂为例,其紧邻南日本造船厂,相当一部分船板生产、剪切后直接进入船厂,极大地节约了物流成本,并且有利于和客户及时沟通。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也有利于开发和占领国际市场。
2 韩国钢铁工业布局
韩国钢铁工业是一种典型的
“两头在外”型发展模式,与日本相类似,即煤炭和铁矿石依赖进口,而生产出来的钢材有相当一部分要出口。为了进口铁矿石、煤炭以及石油等原、燃料,韩国一般在港口建设现代化钢厂。2003年以前,这种模式一直很成功,浦项成为世界具竞争力的钢厂。2003年以后,全球炼焦煤、铁矿石和废钢价格以及海运费不断上涨,韩国钢厂生产成本急剧上升,再加上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韩国汽车制造业、家电制造业、造船业、机械制造业逐渐向中国沿海地区转移。
韩国钢铁工业主要是在沿海工业带布局的现代化高炉钢厂,而内陆主要分布一些电炉钢厂。韩国主要有浦项和现代两家大型钢铁企业,二者产量占韩国全部钢产量的80%以上。内陆小电炉厂则有上百家之多。
3 中国台湾钢铁产业布局
台湾岛的地理环境、重要城市分布走向和矿产资源的先天匮乏决定了台湾岛内钢铁业整体布局是依托岛西海岸的临海港口模式。中国台湾中钢是台湾大的钢铁企业,主要钢厂均建在高雄(中鸿钢铁公司)、台中(中龙钢铁公司)等有港口的城市。由于岛内钢铁市场已近于饱和,从20世纪90年代末,中钢开始向中国大陆沿海和东南亚拓展,先后在马来西亚、中国大陆沿海设立下游生产厂和经贸公司。这些新设企业靠近海港,而且坐落地多是所在区域的工业中心,即钢材消费中心。临海港口消费指向型布局是中钢扩展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市场的主要模式。
台湾另一重要钢铁企业—义联集团,总部设在高雄市,下属烨联钢铁公司是岛内大的不锈钢厂。其他钢铁企业还有东和钢铁公司、台湾春源钢铁公司等。东和钢铁公司总部设在嘉义县,建有高雄厂、桃园厂和苗栗厂;台湾春源钢铁公司总部在台北市松山区,旗下设有钢板、硅钢、特殊钢、特钢带、直销、自动仓储、营建等七大事业部与多家转投资公司。
4 欧洲
4.1 欧盟工业分布
欧洲工业发展较早,早期工业以煤炭为动力,工业区多分布在煤矿周围,工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从而人口也集中在煤矿产地附近。人口稠密的地区大致形成“十”字形,即从英国到法国、德国和波兰,自瑞士、意大利向北到挪威、瑞典、丹麦。
欧洲的矿物资源以煤炭、石油、铁矿石比较丰富。煤主要分布在乌克兰的顿巴斯、波兰的西里西亚、德国的鲁尔和萨尔、法国的洛林和北部、英国的英格兰中部等地,这些地方均有世界的大煤田。
4.2 安米集团欧洲公司
安赛乐米塔尔欧洲公司主要以生产板材的转炉钢厂为主,主要分布在西班牙、法国、比利时、德国、意大利等地,如表1所示。
从安赛乐米塔尔的钢厂布局不难发现,这些钢厂不是靠近海港就是靠近河港,处于航运发达地区,交通运输便利。不仅如此,钢厂坐落的地区还是所在国的工业中心,即主要的钢材消费中心。除弗洛朗日厂外,均属于临海沿江消费指向型布局。而弗洛朗日厂位于铁矿石、煤炭资源丰富的洛林地区,属于资源+消费指向型布局。
4.3 蒂森克虏伯
蒂森克虏伯集团是由德国蒂森(Thyssen)和克虏伯(Krupp)两家大型公司于1999年3月合并而成。目前主要经营五大领域,即钢铁、汽车、电梯、技术和服务,其中钢厂包括碳钢、不锈钢和特殊材料三大业务。
蒂森克虏伯高炉钢厂主要分布在莱茵鲁尔区,处于临海沿河港口航运发达的地区(区位优势条件见表2)。在莱因鲁尔区的钢厂原先属于资源指向型布局,之后随着当地的发展逐步调整为资源+消费指向型布局。
5 美国
5.1 美国工业分布
美国工业初分布在东部地区的大西洋沿岸,该地区铁矿和煤矿非常丰富,形成了以钢铁和汽车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区;美国西部大开发,又形成了西部工业区,即太平洋沿岸工业区;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南部的墨西哥湾沿岸发展成为美国现在大的工业区,形成三大工业区。
美国曾是世界大的钢铁生产国,钢产量一度占世界的60%。但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后,钢铁工业因劳动力成本高逐渐衰落,目前产钢能力1亿t左右,为钢铁净进口国。美国钢铁工业属于资源依托型到市场邻近型布局发展,钢铁厂多建在工业中心。
5.2 美国联合钢厂分布
美国的联合钢铁企业多建在工业中心和铁矿石、煤炭资源丰富并且水运便利的地区,如大西洋沿岸的北段和五大湖南岸地区,这两个地区钢铁联合企业约占全美钢铁联合企业80%的炼钢能力,这两个地区既是美国重工业发达的地区,也是钢铁生产资源富集地区。而南部和西部都只有1个300万t的钢铁联合企业。
5.3 美国电炉钢厂分布
二战后美国只新建了2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以废钢为原料的短流程小钢厂则迅猛发展。并对改变美国钢铁工业的布局起着重要作用。这些小钢厂选择了靠近水源和废钢产地,大都兴建在有电力供应和能以合理的成本获得废钢、并且接近消费区域所以具有极大的成本优势。并且由工艺特性决定其污染程度远低于钢铁联合企,具有较大的环保优势。这些小钢厂之所以出现并迅猛发展,是与美国长期工业化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的废钢密不可分的。
6 总结
一从世界范围来看,钢铁产业布局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资源依托型、临海港口型和市场邻近型。
二次大战前钢铁工业大多属内陆资源依托型布局,19世纪时,钢铁工业的区位选择主要靠近煤炭基地,这是由于当时钢铁工业属于燃料导向型工业;20世纪初期开始,煤炭相对于铁矿石的使用量逐渐减少,钢铁工业的区位选择转变为靠近铁矿石基地的原料导向型。二次大战后,随着冶炼技术的改进,特别是炼铁焦比的下降,则由就煤转向就铁布局,另外随着全球航运的发展,钢铁工业的区位选择开始偏向沿海地区,这是由资源和钢铁产品的全球性供给和消费所决定的。由此,钢铁工业逐渐转变为消费市场、沿海和原燃料共同导向型工业。日本太平洋沿岸钢铁工业带正是在这种条件下逐渐发展起来的。而从上世纪60-70年代开始,世界钢铁工业基本呈现出两种发展趋势:从资源依托型到临海港口型;从资源依托型到市场邻近型。
从世界钢铁产能分布的特点看,二战前世界钢铁产能主要分布于美国、前苏联、德国、英国等工业化,但这些基本上都同时也是铁矿石、煤炭等生产资源丰富的,而且这些的钢铁工业布局在资源富集的地区或周边。二战以后尤其是冷战结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航运业的大发展,世界钢铁产能逐渐由过去“资源依托+消费邻近”型转变为“消费邻近”型。而在这种整体布局特征下,又分为外向型成分较高的日韩台模式和内需型成分较高的欧美模式。
| | [返回] [打印] |
|
|
|